上一期推送文章中,我们讲到了芋螺的壳皮在定种的时候,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很多的贝壳都有壳皮,像法螺,香螺这类,其壳皮非常厚实,跟穿了件“毛衣”差不多。芋螺,鹑螺这一类的,壳皮就薄很多。当然,也有宝螺榧螺这类不带壳皮的。
有些陆贝,比如巴蜗牛,表面有一层薄薄的壳皮,本身有颜色和花型。但是,一旦涂油,这些颜色和花型就会消失,因此,会丧失很多定种的鉴定信息。我举几个例子
看看下面这双彩扭巴蜗牛Cochlostyla bicolorata (Lea, 1840) 这是个非常漂亮的贝壳,表面有花型。
但是,如果你给它表面涂油,花型就不见了
其实,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这也是很多爱好者们发现自己手里的贝壳和图谱上不一样的原因。
这是帝高扭巴蜗牛 Cochlostyla ticaonica (Broderip, 1841)的原色和涂油标本
这是瑞香巴蜗牛Cochlostyla daphnis (Broderip, 1840) 的原色标本,如果涂油的话,就是下面这样的
上面是涂油后的瑞香巴蜗牛
这个是格雷尔巴蜗牛 Cochlostyla graellsi Hidalgo, 1886 的原色标本
这是图过油的标本。壳皮上的花型完全不见了
有些物种表面的壳皮看起来很致密,但是,它们并不厚,涂油后仍然会“消失”
而且,没有壳皮后,很多物种变得很像,鉴定起来会比较麻烦。
这是马尼拉扭巴蜗牛 Cochlostyla rufogaster manilana (Bartsch, 1932)的原色标本和涂油的标本
这是文塘扭巴蜗牛Cochlostyla satyrus mantangulensis (Bartsch, 1919) 的原色和涂油后的标本
涂油后,原来的壳皮消失了,其实,只是浸油后透明了,并没有消失。
我自己亲历的经验,如果把涂过油的标本放在室内,过一段时间,随着油挥发,壳皮会再度显现出来。
但是,涂油,对于壳皮的保存,也许是更好的方式。巴蜗牛这种薄薄的壳皮,其实,也是会脱落的
上面这三枚标本,都有局部或者大部分壳皮脱落的问题。
不管是脱皮了,还是涂油了,其表面特征就会有变化。而图谱的是收录带壳皮的标本,有的是收录不带壳皮特征的标本,这样就会和图谱对不上。这也没有什么规律,只是需要熟悉,如果两种情况的标本你都经手过,自然就知道是同一种了。
上面所有的图片,都来自冈瓦纳过去销售或者现在正在销售的标本,大家可以看到同一种差别很大,也引起过不少朋友的疑惑,一般地,如果是把疑惑告诉我,我都会告诉你引起差别的原因。凡是想弄清楚问题的爱好者,一般都能从我这里得到帮助。